School Profile

当前位置: 首页 必赢官网 校长札记 正文
校长札记

校长札记(5)——论高考

2018-08-26

中国人对高考是又爱又恨,又贬它又骂它又离不得它,它有种种弊端,误人子弟不浅,但没有了他,更加完蛋!文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
我的观点是:国家一定要全心全意办好高考,个人一定要半信半疑看待分数。

国家为什么一定要全心全意办高考?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替代它。它是国家的取仕制度、选拔制度,有了高考,分数面前人人平等,千万学子才看到一个共同的标准,人民才有奔头、有盼头。

优胜劣汰是整个自然界的生存法则,人类社会也不例外。学校生活应与社会生活相对应,才能真正培养出今后适应社会的人才,这一点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。社会生活最本质的特征是竞争。因此学校的学习过程必须与竞争共存才有意义。问题是怎样才能让万千学子的学习竞争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?在当今中国,高考恐怕是唯一选择。一是因为它有中华民族千年科举的历史传承,二是因为它有几十年作为国家级的大考,已有一套完整、公平、较为科学的制度标准和强有力的执行体系,正因为这两点,它才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可。还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,几十年的高考实践证明:高考在选择数理、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优秀学子这一点上,是十分成功的。

但是它有哪些弊端呢?

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导致了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学风不正。满堂灌、死记硬背、反复训练繁杂的解题技巧等等,这都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。高考之风一直下延,从小升初、初升高,所有的学生都围绕着应试考试的指挥棒转。可以说,从小学、初中到高中,甚至在大多数大学,应试教育充斥着整个中国教育界。这给几代中国学子的思想品格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:

在高考指挥棒下,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。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着高考内容展开,本应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核心教育内容的德育,成了一句空话,学生的品格、世界观等等教育内容落不到实处,教育主要围绕着学习高考各学科知识所必须的“智育”展开,当然刻苦学习的良好习惯得到很好的锻炼。从学生“全面发展”的角度看,整个中小学教育存在智育突出,其他崩塌的严重局面,当前社会的信仰缺失,道德沦丧的根源当出自这里。

即便单从智育培育角度看,目前围绕着高考指挥棒的教育也存在着严重问题,“公正、客观”的高考试题使万千学子养成了非错即对的二元思维模式,辩证思维被扼杀,创新精神泯灭在摇篮中,即使那些在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天之骄子,也被这种考试训练得满脑子条条框框,选就了一大批善于死记硬背,不会开拓创新的书呆子。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各行各业,尤其是知识分子云集的行业缺乏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原因。

整个教育围绕着选择少数杰出人才展开,其结果是一将功成万骨枯。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,学校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,只有死记硬背,没有因材施教。绝大多学生的心智都受到伤害,学校生活和无数次的考试和分班、分校,带给他们的是失败和耻辱,证明了的是他们的无能和愚笨,他们的自信心丧失殆尽,自尊心受尽打击。

当绝大多数青年人都带着这种心态走进社会,你还可以期待这个社会的和谐吗?

完全忽略了智商的多元性。高考只考了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,而对其他如视觉空间智能、身体运动智能、音乐智能、人际关系智能、自我认知智能、内省智能等更多的智能视而不见。从理论到实践忽略了人的智能的多样性,造成大量杰出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。

正因为以上原因,我在各种场合都要求家长和考生,要半信半疑看高考分数。

也就是说,既要信他,又要疑他。信他是指:凡是高考考过了的那些科目,以及那些科目所代表的智能因素,高考一定是考的非常准确到位。例如数学90分的学生其数理逻辑能力一定远远超于70分的学生,这是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。这是高考的科学性所在。因此,凡是与高考已考过的能力(数理逻辑、语言文字智能)紧密相关的专业或学科,比如理工科和文史哲中的大部分专业,按高考的分数选才是有充分道理的。

经常有学生或家长告诉我,他本来可以考更好一些的,因为发挥不好、因为生病等等原因,我听后付之一笑。我相信高考把要考的部分一定是考出来了,失误者不是没有,但是很少,即使是失误,那也是你综合能力的问题,比如身体状况、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等等,这在任何形式的竞赛中都是考核内容之一。

我赞赏高考的形式,我相信高考的分数,但我指责的是它形式的绝对性和内容的偏颇性。

我指责他形式上的绝对性是指它绝对地按“分数面前人人平等”,从高分到低分录取。这一原则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。这无疑更加促长了上述几条应试考试带来的弊端。

世界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,也是世界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,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创新开拓能力全球首屈一指,而且其身体健壮,热爱祖国之德育、体育等全面发展,也羡煞世界各国的教育家。

他们有四千多所高校,能排前20名的大学也只有20名!所谓“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原因”是古今中外教育事业的永恒难题。

他们也有SAT这样类似于中国高考一样的考试。

但他们不是一考定终身,而是一年内学生可考多次,取其考得最好的一次作为依据。

但他们不是“分数面前人人平等”,而是分数面前不平等。他们不是“从高分到低分录取原则”,而是只要上了一定分数线,就要考查考生的德、智、体、音、美等其他因素了。

例如美国的SAT考试满分为2400分,但只要上2000分就够哈佛、耶鲁、哥伦比亚大学等一流常青藤大学录取标准了。显然上了这一分数线的学生数倍于它们的录取名额,学校就要按以下原则从中选择自己满意的学生了。

1、多元文化的原则,学校为保持多元文化原则,对不同阶层、不同背景、不同族裔、甚至不同国籍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录取比例。

2、德、智、体全面考核原则,各校都是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,选择合格的学生,SAT成绩单只证明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绩,学生必须提供各种证据,证明自己在德、智、体、音、美多方面的杰出才能,才可能被录取。否则SAT成绩满分也不会被录取。

3、动机原则,每个学生都要写一篇自述,阐明自己的理想、抱负和报考原因,当然这难免流于形式,但至少相当程度上帮考生整理一下思路,为未来设计一下蓝图。

4、面试原则,他们深信任何笔试和证书都有其片面性甚至欺骗性,百闻不如一见。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中组织一支面试队伍,保证生源的优质,也加强了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。

这些现成的办法与原则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学学呢?它既保证了贫寒子弟入学,又保证了少数族裔入学,它选择出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,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。

仔细分析这些办法,可以看出它们有效地弥补了单纯依赖高考的不足,避免了高考带来的应试考试的弊端,真正实现了公平性与选择性并举的原则。

例如规定各阶层各族裔比例的举措,真正地保护了寒门子弟的公平,他们的理由是:“人家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能考那样的分数,你条件比人家好那么多,高那点分数算什么!”再看看我们所谓“分数面前人人平等”的逻辑,谁有兴趣去统计一下全国状元几人出寒舍?谁有兴趣去统计一下北大、清华、复旦、交大这些名校,多少学生出自各地豪门?

结果是不言自明的,原因很简单: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已发展到极致,从小学到高中,十几年不花十几万的课外辅导、择校等等费用是很难一路高分、一路名校走过来的,寒门子弟敢企望吗?这个分数面前人人还平等吗?

再看其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考核的录取原则,必然有效地避免了应试考试的种种弊端。假设某个学校整天琢磨如何应试,即使考得再高的分数,但其德、体、美、劳等其他各项落后了,也考不上名校。这样,学校和学生都不会再去干这种应试教育的傻事了。

有人也许会说:德、体、美、音这些方面的考核,不客观、不标准,容易作假。我认为:考生不客观,考官见多了,就可以客观了。至于不标准易作假都可以在实践中逐渐完善,人家哈佛怎样做客观的?